丹說養老
在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養老需求逐漸加劇的現實情況下,《生命時報》聯合健康養老界資深學者烏丹星,共同打造中國第一個大型自媒體養老對話節目——《丹說養老》。對話行業資深人士,聚焦市場熱點問題,用專業的視角抽絲剝繭,用犀利的語言獨家評論。該系列節目在優酷上線后,在行業內引起巨大反響,單期點擊量突破20萬。
第六期《丹說養老》走進普親——這家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的全國連鎖養老品牌企業,烏丹星老師與普親創始人、董事長唐文湘一起,以普親為樣本,就中國長期照護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情懷觸發的養老之旅
烏丹星老師的訪談始于董事長唐文湘創立普親之前的從業經歷,談及之前的人生經歷,唐文湘頗為感慨,曾經供職于銀行的他在90年代聞改革之風而投身商海獲得成功,卻因“想為父輩做一些事情”的初衷而進入到養老服務業,開始了長達10年的老年長照探路之旅。
2小型化、專業化、連鎖化的社區長照機構
在采訪中,烏丹星老師不僅詳細地了解了普親的成立與發展,也對普親關于老年長照的研究與實踐進行深入的訪談。其中,《丹說養老》節目組先后走訪普親旗下多家連鎖社區長照機構,實地了解適老化設計、運營管理、服務內容、團隊建設、經營情況等。
烏丹星老師來到普親先鋒社區老年養護中心采訪。
3“一碗湯距離”的親情溫暖
在普親的機構里面,隨時可以看到很多來探望老人的家屬,烏丹星老師對其中的幾位家屬進行了隨機采訪,得知家屬來機構的探望頻次非常高,幾乎每天一次,讓她非常認可普親的這種“一碗湯的距離”的理念。把機構開在社區里,讓老人能夠得到專業的照護,讓家屬能夠隨時探望,親情沒有被切割,一碗湯的距離,讓養老成為了一場溫情的陪伴。
“母親80多了,之前一直和我一起生活,因為腦梗有一天突然發病,然后就癱瘓了,癱瘓后我也照顧了很久,那時候每天守著母親,照顧她,她要上廁所要背上背下,導致于我腰椎受不了,整天痛,請了保姆在家照顧,也不行,不專業。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幾兄妹就商量把母親送到養老機構,在來普親之前去了四家養老機構住過,我們覺得照顧的不到位,最后轉來普親,在普親,母親氣色越來越好,這里的小姑娘們看起來年輕,卻非常有耐心、愛心,每天陪我母親說話,經常親我母親,這讓我非常感動,到現在我問母親“帶你回家可好”,她就一個勁兒搖頭不愿意。”
——趙奶奶的女兒
“母親因為突然發病導致右半身癱瘓,剛來機構的時候右手完全不能動,經過護理員的精心照顧以及不斷的康復訓練,現在右手進步很大,已經能夠輕微的動起來了。在來普親之前,我們考察了好幾家養老機構,最后選擇了普親,就是因為考察之后覺得這里的服務好、環境好,現在我母親非常喜歡這里,我們也非常的放心。”
——任奶奶的兒子
4年輕化、專業化的一線照護團隊
長照是人對人的服務,專業照護人才是確保服務質量的核心。在社會照護文化缺失、職業獲得感不強的現實情況下,年輕人往往不愿意從事照護工作,照護人才短缺成為困擾行業發展的難題。烏丹星老師對普親的一線護理人員進行采訪,了解他們各自的角色與職能分工,以及護理工作過程中的幸福與辛酸,以期破解普親一線護理隊伍年輕化與低流失率背后的奧秘。
烏丹星老師采訪機構的一線照護團隊
5連鎖運營:致力于提升標準化與信息化水平
烏丹星老師對于普親的標準化建設與品質管理非常感興趣,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烏丹星老師詳細的了解機構的標準化建設與品質管理
采訪最后,烏丹星老師表示:“今天在普親深入的采訪了一天,普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是企業文化宣貫得很好,每個員工都面帶笑容,機構里面家的氛圍很濃;二是標準化的推進非常驚人,普親這么多年堅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來做失能失智長期照護服務的相關研究研發在養老界非常難得。研發是靈魂和中樞,這是普親與一般的養老機構復制連鎖不一樣的地方,精準定位,精準人群,精準研發,以研發為先導進行整個長照服務體系的構建,做的是‘一米寬十米深的事’,這樣的厚積沉淀才能實現現在機構高效、穩定的發展。希望普親越來越好!”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