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給你帶了湯來。”喂媽媽喝完湯后,易女士坐在老人身邊,陪她聊天說話。
“很近啊,來看她方便得很。”3月19日,易女士告訴記者,自從2012年普親老年養護站開到社區后,她便將老人從望城一家養老院轉到這里,每月的定期探望改為可隨時探望。
這個老年養護站開在長沙市雨花區井灣子街道馮家沖社區,與普通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不同,它是一個微型的養老院,讓需要住養老院的老人不必去遠方。
把老人養在離家近的地方
“該洗腳啦。”謝爺爺正在看電視,護工小羅過來提醒。“好。”老人站起來,小羅趕緊攙扶住,“爺爺,這里有扶手,你自己走著試試。”老人靠著墻壁,雙手抓住扶手,一腳一腳地往前挪。“今天表現真棒啊,每天這樣走走,身體才好呢。”小羅耐心哄著,謝爺爺咧嘴笑了。
這一幕,被市民彭女士和丈夫看在眼里。“我在這觀察了好一會,氣氛不錯。”彭女士在給84歲的父親找養老院,最近半個月,“考察”了幾家養老機構,一直沒有中意的,不是太遠,就是硬件設施達不到父親的要求。在親友的推薦下,夫妻倆找到了這家藏身社區的老年養護站。
彭女士說,比較了幾家養老機構,這家離家最近,收費也合理,打算帶父親來試住。
開在社區里的微型養老院
“身體差,要特級護理,以前在河西的養老院,每月費用5000多元。”趙奶奶去年12月轉到養護站,費用只要3300元。
養護站站長彭芙容說,總共21個床位,現在住了15個老人,還有幾個老人準備來試住。養護站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運營模式以養老院的標準來實行。全站11名養護人員,分別由醫生、護士和護工組成。老人的作息時間有固定安排,每天三餐主食,上午一餐水果,下午一餐點心。“老人每天要進行功能訓練,練習走路、簡單思考等。”
“除了接收全托老人,為方便居民,我們還提供日托等服務。”彭芙容說,有些居民出差,家中老人無人照料,可以送到站里來托管;不愿住在外面的老人,也可以由工作人員上門服務。
民政部門將推廣養老新模式
彭芙容說,養老站屬民營企業,在社區的指導下為老人服務。“目前我們還沒有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相關的政策還是享受,例如失能老人每月100元的補貼。”彭芙容坦言,養護站2012年才開始運營,新的養老模式還在推廣中。
馮家沖社區主任李勇稱,區別于普通居家養老服務,養護站方便、實惠,很受社區居民的肯定。 社區專門制定了相關“政策”,老人送到養護站,有一定的優惠。針對“醫養結合”的需求,該養護站正與臨近一家醫院合作,探索醫養結合的模式。
雨花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日前,民政部相關負責人和省市民政局工作人員前往普親老年養護站調研,希望該養護站能尋求發展特色,創新養老服務的新模式。
延伸
長沙養老:
推廣醫養結合新模式
如何養老?按照“9073”的養老格局,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的老人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剩下3%享受機構養老服務。
據民政部門提供的數據,長沙市老年人口達114萬,每年以4%的速度遞增。全市僅有1.8萬張養老床位,養老機構一床難求仍是現實。此外,老人對家人陪伴的期望、養老機構收費對家庭造成的負擔,使得養老模式越來越需要創新。
將老人在身邊“托養”,既能享受養老院的待遇,又能隨時有家人的陪伴,還能“醫養結合”,這種幼兒園式的“社區養老院”,便是一種創新。
在3月初舉行的全市民政工作會議上,長沙市民政局局長曹再興稱,將打造具有長沙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 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領域, 努力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長沙醫養結合的新模式。
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湘ICP備15011513號-1」 法律聲明
Copyright ©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